DHA

为记录下这个知识,怕以后找不到了,转载了此文,来源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33275613

毫无悬念:在我们要系统了解对人脑来说什么营养素至为重要时,首先撞见的总是DHA。

DHA含有22个碳原子,其中有6个双键(与亚甲基交替出现)。

在生命体内,这是已知最长的脂肪酸之一(24碳的脂肪酸极为罕见),更是最不饱和的脂肪酸(没有之一)。

起源

要造出长长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需要很多氧气(无氧代谢会用不饱和脂肪酸来接收氢原子,由此产生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合成DHA中的6个双键就需要6个氧原子,因此在出现氧气之前,地球上应该还没有DHA(至少极少)。

氧气出现后,海洋中的藻类(非植物)终于能用氧气来制造DHA了——这种“复杂的”脂类使得细胞能用来构建复杂的细胞结构,比如内质网、核膜、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以及带有各种受体、转运蛋白、抗氧化酶的(流动性极佳的)细胞膜——细胞结构由此开始急剧复杂化。

细胞膜中嵌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AA、dGLA、EPA、DHA,它们一般位于甘油磷脂上的sn-2位置上。

复杂的结构(尤其是复杂的细胞膜)带来了复杂的功能,比如“信息处理”——DHA让动物们开始长出眼睛(视网膜的电活动需要DHA)和脑子——越来越“高级”的生命体开始涌现,头足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陆续登场,而DHA一直都是它们的视网膜细胞、神经细胞内不可替代的油脂。

因此动物的眼和脑是DHA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脑内的灰质,更尤其是神经元之间形成连接的地方,最需要复杂的细胞膜结构的地方,也是生命体内的化学信号和电信号最集中的地方——突触。

灰质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DHA多于AA;而白质中则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AA多于DHA。

因此,当古人类终于来到海边采集“潮汐带”食物,从而能稳定、大量摄入DHA时,其脑内的灰质部分也急剧膨胀,直到自诩为“最高等生命”的智人出现。

具体功能

漫长的演化史中,DHA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背后是生命发展出了越来越多样的DHA受体);具体来说,这种古老的脂类能够:

影响生命的基础代谢率。通过对兽类(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脑、心、肾组织的研究,发现细胞膜中的DHA水平越高,其中的钠钾ATP酶(运输钠钾离子通过细胞膜,维持细胞内外的钠钾平衡,其能耗往往占整个生命体基础代谢率的1/5)的活性就越高(呈线性相关)——动物的脑是这种酶活性最高的地方,从而也是最需要(也最富含)DHA的地方。

钠钾ATP酶的能耗占整个脑部能耗的3/5!因为要不断发射电信号(靠改变钠钾离子的分布来实现)的神经元,极其依赖于及时维持的钠钾平衡。

影响细胞通讯。通过增强细胞膜上的G蛋白的可溶性,DHA能够影响G蛋白偶联受体的行为,从而间接影响各种细胞信号。比如,视网膜内的细胞膜上的视紫质就是一种G蛋白,DHA使其能够快速地接收光线(在此过程中DHA会与光受体分离,然后再被回收)。

消除体内炎症。DHA可以直接抑制NF-κB(细胞核转录因子κB)——这是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对氧化压力非常敏感——比如当活性氧簇水平升高时,或者其他炎症信号分子(比如主要由AA氧化成的类花生酸)出现时,它就会被激活,然后进入细胞核,上调许多促炎基因(比如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而DHA可以直接抑制这个炎症的源头,从而降低全身的炎症水平。

DHA还可以间接抑制NF-κB。比如通过影响G蛋白偶联受体,减少磷脂酶A2的释放,从而减少类花生酸的合成;还有:

在局部炎症中,DHA(还有EPA)会从磷脂中被释放,转化成消炎的信号分子:消退素,它能下调NF-κB,从炎症部位驱除嗜中性粒细胞;和保护素(尤其是神经保护素),它主要出现在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循环组织和肺组织中,能促进神经再生,减少白细胞渗透,减少促炎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信号分子,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和视网膜细胞。

DHA还能上调细胞内的谷胱甘肽水平,进而降低细胞内的炎症水平。

促进神经发生。通过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DHA能让脑内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和新的神经连接,并维持现有神经细胞的良好状态。

参与神经信号传递、形成记忆。当神经信号出现在突触时,此处的DHA(还有AA)会被(从磷脂中)释放进细胞液中,其中一部分转化成二级信号分子(类22碳酸——AA的话则是类花生酸),极少量被燃烧掉(β氧化),绝大部分则被磷脂迅速重新收纳——细胞膜借此过程得以重组,从而能强化神经通道,形成新的记忆。

改变基因表达、调节激素水平。DHA(还有EPA)会通过影响PPARγ、RXR、NF-κB来改变基因表达,从而增强生命体的整体适应能力、抗压能力;DHA水平还相关于瘦素水平和激素平衡。

将甲状腺素运输进脑。DHA参与合成甲状腺素转运蛋白,后者可以让甲状腺素穿过血脑屏障,从而让脑获得另一种对它至为紧要的营养素——碘。

不可替代

生命体如此需要DHA,一般认为,是因为作为最不饱和的脂肪酸, DHA的6个双键可以让其分子呈微螺旋结构,从而能让细胞膜有最高的流动性。

但这似乎并非DHA最擅长的:DHA在低于零下44℃时就会凝固,相比来说,AA要到零下50℃才会凝固,EPA更要到零下54℃。

是的,DHA有着独特的分子形态:很长,很多双键。

不过DPA也是这样:同样有22个碳,只是比DHA少了一个双键(根据缺少的双键的位置,有ω-3和ω-6两种DPA);从化学角度看,这种差异本不会造成迥异的分子特性。

何况在陆地食物链中,DHA非常少,相比之下DPA却丰富多了——生命为何要去依赖一种稀有的,而不去(试图通过进化)开发利用另一种富庶的资源?毕竟只差了一个双键而已……

我们看到,虽然在大型陆兽(比如大象)的身体组织内有大量的DPA;但是在其脑内,在其中的神经细胞膜内,却仍然谨守着可怜的那一丁点DHA……对DHA的“愚忠”大大限制了陆兽的相对脑容量(其脑容量相对于体型呈指数下降)。

为了理解这种愚忠,也许需要我们深入到量子生物学中(这是一个人类大体上还在摸黑的、全新的知识领域):比如6个双键的结构可能让π电子云出现极化,甚至能在双键之间传输,这使DHA能有奇特的、独一无二的电学特性;比如6个双键可能允许神经微管的伽马相干(γ coherence)……

不过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DHA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只需要知道这点也就够了:

登上陆地后3亿多年的演化,也没能让陆地动物摆脱对DHA的依赖。

如果有意地将动物体内的DHA换成DPA,其组织功能就会明显恶化。

难以合成

合成DHA似乎成了海藻们的绝技,陆地植物完全不解其中奥妙:后者擅长的是制造很短(18个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以ω-6的LA为主,偶尔有少量的ALA。

淡水藻类由于会进行很多无氧代谢(产生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能制造的DHA也非常少。

是的,ALA与DHA一样都是光荣的ω-3,理论上是可以转化为后者的。于是对DHA不离不弃的陆生动物被迫接手了这个转化大业(主要在动物的营养中心——肝脏内进行)。

但这个转化的过程(ALA > EPA > DPA > DHA)漫长而繁琐,其中一些步骤的效率非常低,比如给ALA添加两个双键(“去饱和”),比如将EPA延长为DPA,但效率最低的还是给DPA再添加最后一个双键的过程——要完成这神奇一跃所需的“Δ6去饱和酶”非常少……所以转化往往都停滞在了DPA上——这就是陆兽们体内会有大量DPA的原因。

现代人饮食中大量的ω-6尤其是其中的LA,还会跟ALA竞争去饱和酶,更是大大拉低了ALA本就可怜的转化效率。

于是我们看到,虽然在陆兽的肝脏内有大量的ALA,少量的EPA,不少的DPA,但DHA却仍然稀有。

海豚与非洲水牛的肝脏中,ALA(18:3)、EPA(20:5)、DPA(22:5)、DHA(22:6)的比例。

对于成年人类来说,大量补充ALA虽然可以显著提高体内的EPA和DPA水平,但其(血液和母乳中的)DHA水平几乎纹丝不动。

母乳中的DHA水平对饮食中的DHA含量非常敏感。

即使在Δ6去饱和酶最为活跃的地方——人类婴儿的身体中,DHA的合成效率仍然不够理想:在饮食中只有ALA、缺少DHA的情况下,婴儿体内聚集DHA的速度仍然只有母乳喂养的婴儿的一半。

相比于只摄入ALA,让婴儿期的灵长类和人类直接摄入DHA能显著改善其视网膜功能。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的Δ6去饱和酶的活性会急剧衰减。

转化速度慢,成功率低:植物的ω-3并不能给整个陆地食物链注满“灵油”。

于是我们看到,陆兽们的脑量完全无法跟上其体量的发展;相比之下,处在海洋食物链中的海兽就不受这种局限(比如斑马只有350g的脑,与其体重相当的海豚的脑则有1800g)。

DHA就这样成了大地上最为珍稀的油脂——只是一个双键,让DPA和陆兽们望洋兴叹。

我们需要DHA

人类的相对脑容量,却远远摆脱了这个禁锢。

陆兽的相对脑容量随着体型增大急剧下降——除了人类。

于是人类对DHA的需求量,也远远超出了陆地食物链的供给能力。不仅人类婴儿为了快速发育脑部,需要大量的DHA(好在最需要DHA的物种在最需要DHA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成年人为了维持脑的健康状态,也需要持续的DHA供应。

固然,人体能够非常有效地保存DHA,比如在视网膜和神经突触的电化学过程中不断被释放的DHA,绝大多数都会被迅速回收;细胞本身也有一定的维护机制,可以保护DHA少受氧化,并能恢复一些受损的DHA。(这个机制需要褪黑素,因此现代生活中的蓝光还会加速DHA的流失。)

但DHA毕竟还在不断损失着,即使很慢——据估计,脑内DHA的半衰期大约是2.5年。

再加上,在DHA短缺的情况下,人体还会从其他部位调拨DHA来优先保证脑的供应。于是脑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缺乏DHA的迹象。

但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DHA的工作远远不止限于脑内):缺乏DHA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炎症水平上升、激素失衡、瘦素抵抗……

当减肥困难、生理期紊乱、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高时,都可以考虑是否有DHA摄入过少的可能……

视网膜内的DHA匮乏,还会逐渐导致黄斑退化……

当然,长期缺乏DHA最终还是会影响到脑部——星形胶质细胞受损,神经细胞不能正常工作……然后思维活力不足,记忆力下降,甚至脑萎缩……

现代智人的平均脑容量,已经从10万年前的1490g下降到了1360g……DHA的普遍匮乏与之会否也有相关呢?(或许“现代人比原始人更聪明”,但也主要是因为“软件”而非“硬件”。)
关于DHA对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作用,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

我认为,为了让整个身体满状态运转,我们每天需要摄入至少2g的DHA。

这是我根据人类进化史做出的推测……是的,这个推荐量比可能在其他地方见到的(一般是几百毫克)要高多了。

怎样补充

为了补充DHA,我们不能依靠植物油里所谓的ω-3——ALA。

除了转化速度慢、成功率低(尤其是在成年人体内),ALA的氧化速度也非常快:提取出来后,每天甚至能氧化60%!所以那些所谓“富含ω-3”的植物油(比如亚麻籽油、夏威夷果油、核桃油),反而应该是我们躲之唯恐不及的……

即使从完整的食物中摄取的ALA,在进入人体后也主要是被用来当燃料了,或者被合成为饱和脂肪酸、胆固醇。

在饮食中的DHA充足时,进入脑中的ALA(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轻易穿过血脑屏障)几乎有99%都会被燃烧(β氧化)掉。
ALA作为“必需脂肪酸”的地位正在被质疑,很可能:我们需要的只是其衍生物EPA和DHA,而完全不需要ALA本身。

为了补充DHA,我们需要直接摄入DHA。

植物不行,海藻怎样呢?

很可惜:作为地球上DHA的究极来源,海藻本身所含的DHA却非常少——一般在0.1mg/100g以下。这样即使每天只需补充500mg的DHA,摄入50公斤的海藻也还是不够。

那么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DHA补剂呢?或者鱼油呢?

虽然DHA的氧化率比ALA要小多了,但每天也有5%左右——提取出来后,要经过多少天才能被我们吃下去呢?我们吃下去的,还能有多少完好的呢?

还是得吃食物本身:食物里的DHA不仅要稳定得多(由于各种抗氧化机制(维生素E、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碘)的存在),而且也好用得多——动物体内的DHA主要存在于甘油磷脂的sn-2位置上,这样最容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

应该吃什么动物呢?

虽然陆地动物能够合成一点DHA,但效率毕竟低下,那些无论肥瘦的畜肉禽肉,其中所含的DHA都几乎可以无视——再“草饲”也不行;只有其脑髓还算有可以看的DHA含量——只是要达到推荐摄入量,每天都要吃上400g左右……似乎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坚持的吃法。

淡水鱼里的“鲇形目”是一个例外,以后会说。

好在:海藻合成的DHA,最终都富集到了海洋动物们的脂肪内。最好的补充DHA的方法,就是吃各种海鲜:海贝、海鱼、海蟹、海虾……每100g的贻贝肉或牡蛎肉就含有250mg以上的DHA,更不用提秋刀鱼、三文鱼、带鱼、鲭鱼这些“油鱼”,每100g肉往往都有超过1g的DHA。

目前已知含DHA最多的应该是安康鱼肝——每100g含有3.6g。(鳕鱼肝油不算食物,也不推荐。)

所以:每周至少吃3斤油鱼(或再辅以其他海鲜),才好满足我们的整个身体,尤其是脑对这“灵油”的需求。

大约5~8亿年前,第一个脑诞生于大海中;数亿万年后,智慧终究还要回到故乡。

吃肉减肥有道理:肉碱化学结构及体内合成途径

肉碱包括左旋(L)及其异构体(D)两种,真正在体内起作用的是L-肉碱,但体外合成时会出现L和D两种形态,所以直接补充左旋肉碱去提高减肥效果还不是最好途径。

化学结构:

体内合成途径:

以上途径中说明,体内合成肉碱的过程中需要铁和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参与,而且原料是富含赖氨酸的蛋白质,所以吃面粉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大豆、肉类等,当然直接补充γ-丁基甜菜碱可以直接到达最后一步合成肉碱。

所以重要提醒:减肥减脂一定要补充足够蛋白质,吃肉减肥有科学道理

古人养生智慧与现代科学解释

今天就想到三点,后续想到什么再补充。

1、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因为一定的饥饿能够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当然不能一直饥饿,一直饥饿连合成生长激素的原料都不够就不行了。

2、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过胖或过瘦,消化都有问题。人消化吸收糖等小分子物质最快,然后是脂肪,最后是蛋白,细嚼慢咽有助于蛋白吸收,狼吞虎咽后果就是造成食物中被吸收的糖和脂肪占比过高这样就容易肥胖,有些消化差的,营养吸收总体水平低就会偏瘦。所以慢慢吃,细嚼慢咽可以提高蛋白吸收率,同时可以让让饱腹感不滞后,减少摄入过多。

3、早睡早起,方能养生!晚上22-2点是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所以要尽量早睡,如果要熬夜也最好在子时睡2小时。早上7点后,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第二次高峰期过了并开始下降,同时代谢水平开始下降,这时候应该起床进行一定的运动和适当饮食,让一天中的代谢率处于较好水平。

快速减肥期间的饮食建议

 

1、起床,温水泡小麦苗粉3勺,虽然口感不太好,亲测对身体有好处,至少排便通畅,有一定抗炎效果。(网络上对小麦苗汁的作用褒贬不一,很多人甚至从起源上批判最早提出的那个“安博士”,也许很多地方都有夸大其词的地方,包括什么补血乱七八糟的,但是不能因此把这个好的功效也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吹到天上去,各人根据需要自行判断)

2、正常应该排便。

3、喝5毫升紫苏籽油,吃一个水果,比如苹果、猕猴桃等等。

4、泡一杯雀巢醇咖啡+甜菜碱(3勺,根据自身情况定量。甜菜碱的摄入仅供参考,因为甜菜碱带有甜味,能让机体脂肪重新分布,还是高效甲基供体,可以在改善咖啡口味的情况下不增加脂肪,但是会增加体重),是否加奶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蛋白摄入,然后一次性能吃多少量,不要让自己超过8成饱,在饥饿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但是过饱就会抑制其分泌)。先别急着喝。

5、上面的咖啡配早餐,早餐为鸡蛋,牛奶,牛肉,豆腐皮,鸡胸肉,不要让自己感觉吃饱了,感觉刚好不饿就可以了。

6、中饭前吃点水果。中饭仍然是鸡蛋(一天只能一个蛋黄,蛋白没问题),牛肉,豆腐皮,食用菌,鸡胸肉,仍然是吃到7-8成饱,不饿就好了。

7、晚饭前吃水果,尽量少吃东西了,晚饭可以根据需要少量摄入蛋白或者不吃。

8、如果睡前很饿,吃小麦苗粉泡温水或者含糖低、酸度高的水果。

关于减肥

瘦弱的人想变有肉,肉太多又想减肥。

我从小体质弱,但体育也还能过得去吧(特别是立定跳远始终是很牛逼的那种,哈哈身体轻,高中随便一跳就是2.65-2.7米),就是比较瘦、单薄,后来就想着能强壮点,补充牛奶等等,可好像也不长肉,后来逐渐意识到要锻炼、健身,所以到高中阶段就开始狂练肌肉,什么俯卧撑、哑铃、单杠、双杠全都炼,还练跳高摸天花板,长肌肉的效果确实显著,皮肤都撑开了(就是叫做生长纹,像妊娠纹的那种),到了大学渐渐变懒、又经常聚餐喝酒,胖起来自己照镜子都看不出来,看了照片和视频才发现:真的胖成一个球了。原来锻炼健身停下来是会变胖的,除非能控制住自己的食欲......

我是个没耐心的人,减肥一定是追求快速效果的,所以大学里两次胖起来又两次快速减肥成功,毕业后又是2次胖2次又迅速瘦下来。

先说说我的理解吧:

一、脂肪堆积方式决定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

都说脂肪是因为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所以才长肥肉,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吃的东西和吃的方法上来。因为如果摄入能够快速升血糖的食物,由于胰岛素为保持血糖稳定而快速反应,会把一部分血糖转化为脂肪进行堆积,但是当你要把脂肪消耗成能量的时候又需要很多工序,机体会先消耗糖、蛋白,最后糖不足,就蛋白、脂肪一起消耗;而如果在摄入的食物能够让血糖一直处于正常稳定状态,胰岛素堆积脂肪的反应会减弱,所以多吃粗纤维,而且多和高能量的食物一起摄入粗纤维,能够稳定血糖水平,减少脂肪堆积。推荐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就是水果、蔬菜(富含粗纤维、维生素等,能量低但不要无节制摄入,毕竟蛋白含量低,摄入过量也会变脂肪,不要做沙拉、不要加油,但可以适当加紫苏籽油),麦片、米饭不在我的食谱里面,可以适当摄入麦片。就是把握一点原则,让能量在体能缓慢释放和吸收。

二、脂肪消耗的方式决定饮食和运动方式。

脂肪在体能要转化成能量,首先要变成脂肪酸游离到血液中,然后通过肉碱的作用将脂肪酸转运到细胞线粒体中进行氧化(这是有氧途径),无氧途径是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经过糖异生作用变成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然而靠运动消耗能量的方式是真的非常低效能的消耗卡路里的方式,实测椭圆机上走一万米不到,速度开始70、后期49左右,实际只能消耗400多卡,吃一顿饭就白练了,甚至一顿饭的能量远远不止这400卡。所以很多胖子,很有毅力也练的很辛苦,可实际上不但消耗不多,还很有可能让肌肉过度疲劳,造成蛋白同时流失,最后全身皮肤松垮垮,像个老头子。消耗脂肪需要结合自身代谢水平和激素水平在配合适当的运动饮食来共同进行。
少吃或者不吃精米饭、糖一类的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不是不吃,可以每天喝一点紫苏籽油,富含谷维素、n3不饱和脂肪酸),多吃高蛋白食物(牛肉、豆腐皮,鸡蛋、鸡肉、鱼肉、牛奶适量,尽量少吃猪肉,因为干的猪肉只含17%蛋白,新鲜猪肉含蛋白更低,还不如吃豆腐皮);
保持自身基础代谢水平,所以不能不吃东西也不能乱吃东西,不吃东西代谢水平急剧下降,不利于能量消耗,但是我们在节食减肥期间又不能正常吃,这个矛盾怎么弥补,就需要运动提高代谢水平,还可以喝适量的黑咖啡(推荐雀巢醇咖啡,便宜好用,有些黑咖啡很香,比如越南的那种,使用其特有的油料烘出来的,效果不如雀巢醇);
多进行无氧训练促进肌肉增大,提高基础代谢率,肌肉增加对能量需求自然增加,消耗脂肪就快,如果进行太多有氧消耗,在消耗的时候脂肪和肌肉同时流失,在平静的时反而消耗脂肪少了;
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间歇性的无氧训练,这一方面迅速增肌,另外一方面是促进身体生长激素、雄性激素、肾上腺素等的协同分泌,促进脂肪迅速燃烧。

三、身体利用能量的方式决定我们饮食和生活习惯。

机体利用糖的速度是最快的,也是第一选择,所以减脂阶段尽量少摄入糖等碳水化合物,多吃粗纤维丰富的水果蔬菜,粗纤维也是碳水,但可以缓慢吸收;
完全蛋白质一定要足够,因为肌肉生长、生长激素合成需要赖氨酸为原料,肉碱合成也需要赖氨酸、蛋氨酸来提供甲基。完全蛋白就是肉、大豆、鸡蛋等富含限制性氨基酸的食物。生长激素在晚上22点-2点分泌最旺盛,早睡早起是有效减肥的手段,实在做不到的也要通过运动的方式弥补保持一定的激素分泌水平(千万不要尝试额外补充激素类药物,这会干扰身体激素分泌,后果难以预料);
维生素摄入足够,蛋白合成、脂肪消耗、肉碱合成都需要维生素的参与,所以新鲜的水果摄入是必须的,我曾经尝试过吃维生素片实际效果没有新鲜水果好,很多人摄入蛋白过高会出现痛风等情况,因为蛋白被当做能量利用被分解成尿酸,尿酸偏高会造成痛风,可以增加水果摄入同时减少蛋白摄入,尽量避免蛋白被当做能量消耗浪费;
摄入一定量的n3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饱和脂肪的分解消耗,参与人体各种功能代谢,有利于人体健康,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建议食用正宗紫苏籽油。

四、总结

饮食:丰富粗纤维、完全蛋白、丰富维生素、适量n3不饱和脂肪酸,尽量减少糖、饱和脂肪的摄入。少食多餐饮食,平稳餐后瞬时血糖水平减少脂肪堆积,提高蛋白吸收利用率。额外推荐黑咖啡(不一定适用所有人,黑咖啡可以促进脂肪分解成脂肪酸,配合饮用减脂效果明显,还有一定饱腹作用)

运动:以高强度间歇性无氧运动为主(高强度因人而异,请不要让自己受伤,不然一切都空,如果怕受伤就做70-80%重量的器械运动),少量的有氧运动为辅(建议游泳,长时间跑步运动会造成部分人膝盖受损,不要骑健身单车),运动时间安排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安排,毕竟大家都不是专业健身运动员,没必要这么认真了,关键减脂健康就好。运动完注意保暖。

睡眠:能够保持早睡早起最好,如果不能保证,建议多做几组运动,一样会提高激素和代谢水平,但充足的睡眠还是要保证。

宗旨:减少糖类,是让身体没有能量只能利用糖以外的能量,同时摄入蛋白和维生素,是为分解脂肪提供必要条件(分解脂肪需要的肉碱等物质),当然过程中肯定会有部分蛋白被当成能量消耗,如果太多蛋白被当成能量分解就会产生较多尿酸,也会造成肾脏负担,所以每个人要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蛋白摄入量,前期按照每天50-65g蛋白差不多(一般牛肉干物质50%蛋白,新鲜的还有水分,所以一块新鲜牛肉要250g左右吧才含有50g蛋白,然后消化吸收其实也要打折扣的,其他自己换算一下吧)。当蛋白、维生素摄入合成的激素、肉碱、酶刚好可以高效分解脂肪,自身代谢或运动刚好也需要相应能量,脂肪也变成了游离脂肪素,那么脂肪分解的途径就会开启。摄入不饱和脂肪酸也很必要,毕竟我们不追求极致的健身,全身青筋那种太吓人了,适度就好,脂肪也是要参与生理功能的。

 

昨天写的匆忙,今天一看错字连篇,重新修改了一些错别字。